格物穷理成为核心的思想原则,朱子学中把格物穷理解释为研究事物以穷尽事物之理,强调格物的知性意义。
只是此时道已不能称为道,而只能称为易。有生有物,物转相生而吉凶得丧之变备矣。
自孟子道性善以后,才有种种不同的议论:人生而莫不有饥寒之患,牝牡之欲,今告乎人曰:饥而食,渴而饮,男女之欲,不出于人之性也,可乎?是天下知其不可也。有声而后有闻邪?有闻而后有声邪?是二者,果一乎?果二乎?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与告子的思想很接近。19这与苏辙的〈孟子解〉和司马光的〈善恶混辨〉中的人性论思想之间的区别甚为明显。人之性有善恶而已,二子既已据之,是以扬子亦不得不出于善恶混也。
尽管在思想的直接表达上,苏轼始终并不赞同性善论。圣人知道之难言也,故借阴阳以言之,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第三是东汉时期:象数易学鼎盛时期。
因此,由汉代开辟的以象数注《易》的方法不可以全废。《宋史·隐逸传》云:郭氏者,世家南平,始祖在汉为严君平之师,世传易学,盖象数之学也。严格说,易象分为两种:一种是指由阴阳符号构成的象,如前面所言《周易》固有的符号及其推演出符号是卦象。而易学史研究则是将研究者自身置于易学历史境遇之中,凭借历史流传下来和出土易学文献,运用历史的、哲学及易学等方法,对于易学发展做出客观的描述与诠释,力求恢复和再现易学发展的原貌,然后对此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与解释,并就易学学术活动意义和价值作出判断。
因为这种意义总是同时由解释者的历史处境所规定的,因而也是由整个客观的历史进程所规定的。南宋朱震以推原《大传》天人之道为宗旨,融合汉、宋象数之学,为《易》立注,以补义理之学不足,成为宋代偏于象数之大家。
当某个本文对解释者产生兴趣时,该文本的真实意义并依赖于作者及其最初的读者所表现的偶然性。《东都事略·儒学传》云:陈抟读《易》,以数学授穆修,以象学授种放。这是我们每个有责任心的易学研究者所应该具有的历史担当。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西文化会通语境下,重新反思与解读易学成为易学研究趋势。
这表明在玄学思潮冲击下,象数易江河日下,但仍然有部分易学家逆流而动,承袭汉易旧说,以象数治《易》。其一,他明确地以正传、别传来划分象数易学派别,孟喜是正宗,京、焦、《易纬》及陈抟、邵雍为别传,郑玄及传郑氏学者为中间派,既不是正宗,也不是别传。从其根源说,清华简筮法不可能是晚于《周易》的大衍筮法。而以高邮王氏父子反对汉代象数之学,重视汉代易学训诂学,重建了易学训诂范式。
汉代易学家,崇拜《周易》文本,故从《易传》观象系辞观念出发,将象视为文本成书的关键,故在解释文本时更加注重象的作用。以上这些丰富而又深刻的哲学思维,不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而是借助于象数符号系统而彰显出来的。
进入专题: 易学 象数 。隋唐时,南北统一,随着南学取代北学,郑玄易失去官学地位,逐渐被学界冷落。
三 象数易学与其它思想一样,一方面基于传统,从传统象数易学发展而来,与传统象数之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东汉郑玄、荀爽、虞翻等人言卦变、礼象、爻辰、旁通、互体、纳甲、之正、爻位等,以象数与训诂为方法,旨在探索易学文本之本义,此种严谨而朴实的学风是在反思和检讨今文经与政治关系、古文经兴起背景下形成的,体现了东汉人学术的理性回归。《左传》所记诸占,盖太卜之遗法。同时,也出现了以象注《易》、回归汉易的倾向,易学研究开始转向。乾嘉时,以惠栋、张惠言等为代表易学,从汉去古未远、存古义观点出发,运用汉代象数兼训诂的易学方法,对汉代象数易进行了爬梳和解说,旨在复原汉代象数易。清初易学,虽然以程朱为代表的宋易是当时易学研究的显学,却兴起了一股以检讨宋易图书之学为主要内容的辨伪思潮。
与此相关的、一些新的易学研究成果相继问世,标志着易学研究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当然,易学与科学又是两个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概念和理论体系,两者是普遍与个别的关系,不能互相取代,因此,两者结合的关键在于方法,即除了用科学提供的方法来规范易学外,还应寻找相同点,观其会通以阐发易学,切忌不讲方法,生搬硬套,将易学流于皮傅之学。
而图书之学,则是由象与数符号构成的内涵深奥学理的图式。而后来的象数专指易学中的象数,与龟卜无关。
第二是西汉时期:象数易学形成时期。今天研究象数易学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的意义。
宋元代时张理、雷思齐、俞琰、吴澄等对于图书之学皆有阐述,从某个层面发展了朱熹图书之学的思想。宋学正心诚意,重知行之合一,严理欲之大防,践履笃实,操行不苟。我们认为,正确注经的方法,应该是训诂、象数、史学、义理四者并重,训诂可以明辨文字本义,象数可以揭示卦爻辞之所本,史学可以重现卦爻辞在当时历史环境下的意义,义理可以凸显卦爻辞所蕴含的哲理。虽然如此,《周易》筮占之学作为民间俗文化,还是不断地从象数易学中吸取营养,完善其理论体系和操作方法,而且后来的堪舆、命理、相术、六壬、遁甲等也凭借着象数易学某些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
象数易学史研究以《周易》象数符号和图式为研究对象,通过解读传世与出土的象数易学文献,探讨不同时代的易学象数思想内涵、与自然科学关系、解经方法、学派形成及在易学发展史价值等问题,考辨历史上留下来的疑难问题。而术数中的龟卜、象占(星占、云气占、风角占等)、太乙、六壬、遁甲、星命、堪舆、相术等虽也属占验,且借用了《周易》象数某些理论,但它与易学有着本质的区别,故也不属于象数易学研究范围。
由是观之,不管象数易学所讨论问题多么古老和使用方法多么传统,绝不可能脱离当时历史境遇与学术话语,皆是基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学术境遇所作出的抉择,由此形成的象数学说和理论皆与当时历史发展过程息息相关。狭义的象数,其重点研究的是《周易》文本中的和与之密切相关的象数。
汉学重名物,重训诂,一字一义,辨析异同,不惮,参伍考订,以求其本之所自,意自所当,且尊家法,恪守师承,各守范围,不敢移易尺寸,严正精确,良足为说经之模范,然其蔽在墨守故训,取糟粕而遗其精华。至南北朝时,南朝立王弼易为官学,北朝立郑玄易为官学,象数易学唯有郑玄易与王弼易学抗衡。
将象数作为一个概念使用恐怕是在汉及汉以后。《系辞传》云:象也者,像也。另一种是狭义的象数,是易学文本赖以形成的阴阳卦爻符号和与大衍筮法相关的蓍数。张世英先生在总结传统解释时提出三个层次:一是对简单事实考证,二是对原本内在关系、内在结构的分析和释义以及对原行动者或原作者与参照系的关系的说明。
(《学易笔谈》卷一) 杭氏所谓汉学,主要指象数易学,它包括汉以后治象数《易》者。但是,由于历史条件制约和人们认识能力所限,易学研究在经文诠释、《易》的运用、易学的现代化等方面遇到了难题。
阳在上,若在下,则升上。因此,今天研究象数易学,重提训诂之法,倡导朴实之风,对于纠正时下流弊、推动易学发展有重要意义。
在这部书中,还辑了汉以后至唐代如陆绩、干宝、侯果、崔憬等一些易学家的思想。西汉易学适应了大一统的政治、文化的需要,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上一篇:开放式厨房好吗